為進一步規范醫療機構的醫療污水處理,加快補齊設施建設短板,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生態環境安全,2022年5月—7月期間,江陰生態環境局聯合市衛健委對全市20張以上床位重點醫療機構進行全面核查。8月份針對各醫療機構廢水處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足和整改措施形成問題清單及整改要求。為推進江陰市醫療機構污水治理工作有力有序進行,幫助醫療機構消化問題清單,9月7日下午,江陰生態環境局、衛健委聯合召開全市醫療機構污水治理能力提升整改推進會。江陰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曉敏,衛健委醫政科,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執法調查科、各執法分局負責人,全市重點醫療機構負責人參加會議。醫療機構污水治理能力提升工作強調三點意見:一是認識要清,態度要硬。各醫療機構在整改提升工作中要發揮主體責任,更需要主要負責人厘清工作方向,認清疫情防控形勢下醫療污水治理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二是動作要快,投入要足。針對問題要逐個過堂,制定詳實整改方案,形成“一院一策”;在管理制度和工程改造方面積極推進,計劃預算要到位,切實扎牢污水處理的籬笆。三是工作要實,管理要嚴。要加強服務并嚴格執法,一方面生態環境局、衛健委根據自身業務范疇對各醫療機構整改過程指導和服務;另一方面各執法分局要加強雙隨機抽查、監督性監測等措施,落實通報制度,緊盯整改進度和時間節點,對醫療機構整改工作落實閉環管理。從行業管理角度來看,強調要高度重視醫...
發布時間:
2022
-
09
-
14
瀏覽次數:367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石油化工企業的生產和建設也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其內部的廢水處理系統也在不斷升級。石油化工行業的經濟效益是不可否認的,但對環境的破壞也不容小覷,單就一個污染水源的處理排放問題就很難得到妥善的解決。石油化工成分復雜、難處理1、廢水中的污染物成分復雜。石油煉制、石油化工、石油化纖、化肥、合成橡膠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除含有各種有機物和有機化工產品,如醚、酮、醛、烴、有機酸、油劑、聚合物(聚酷、纖維、塑料、橡膠)和無機物外,還有油、硫、氨氮、SS酸、堿、鹽等。當生產不正常或在開機和停產檢修之間,排出的廢水中污染物含量變化范圍較大,往往會造成沖擊性負荷。2、廢水難處理,石油化工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一般可概括為烴類、烴類化合物和可溶性有機物及無機物成分。其中,可溶性無機組分主要是硫化氫、氨化合物和微量重金屬,可溶性有機組分,大部分可以生物降解,少數難以生物降解或不能生物降解,如原油、汽油、丙烯等。石油化工廢水處理對于難處理的石油化工廢水,我國通常采用生物處理為主,物理和化學方法為預處理和深度處理。物理法處理技術主要有膜分離法、氣浮法、隔油法和吸附法。其中,膜分離技術和吸附法對石油化工廢水中的臭味和色度有較好的處理效果,對有機物和懸浮物的去除率也較高。但運行成本高,膜和活性炭需要定期更換,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其中,活性炭吸附一般用于后續的深度處理。化學法處理技術主...
發布時間:
2022
-
09
-
13
瀏覽次數:379
我們常說水污染“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致使河海水質惡化的一個主要源頭就是排污口的不合規排放。想要治好污染,就必須從污染的源頭抓起。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提出要加強和規范對直接或通過管道、溝、渠等排污通道向環境水體排放污水口門的監督管理工作。行至9月,距離《實施意見》發布已有半年之久,入河入海排污口工作進行到哪一步了?近段時間,安徽合肥市有關地區開展入河排污口專項整治,展開“水面、空中”立體排查,發現水下暗涵排污1處,荒地雨水溝渠排污1處,并立即反饋相關部門整改,整改完成后斷面水質持續平穩達標。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為全面加強入海排污口監管,開發建設了廣東省重點入海排污口監管系統,并于近日向上報送了系統建設的經驗做法。系統支持在線和歷史監測數據查詢、統計分析、地圖應用、隨手拍、數據資料現場采集和更新等功能,有效支持入海排污口現場排查、快速檢測、信息核實等工作。福建省于9月6日印發《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方案》,并提出2022年底前,完成閩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基本完成近岸海域規模以上工業入海排污口、縣級及以上污水處理廠入海排污口整治,并鞏固整治成效。2023年底前,完成重點流域、重點海灣及美麗海灣樣板灣區的排污口排查,完成80%溯源和35%整治任務。2024年底前,基本完成上述排污口溯源,...
發布時間:
2022
-
09
-
08
瀏覽次數:373
“節約水資源,我們共同的責任”、“親水愛水護水,從點滴開始”、“請珍惜每一滴水”……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些節水標語開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明顯可以感受到的是,水資源的稀缺性被人看見,并越發受珍視。2021年度《中國水資源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水資源總量29638.2億m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7.3%,但比2020年減少6.2%。水資源環境呈現的緊缺態勢依舊沒有改變。從自然分部來看,水資源量也無法擺脫南方多于北方的現實情況。水資源稀缺+水分部不均等現實問題的存在,一個新名詞誕生——“水權”。目前來看,水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水權參與水資源管理的必要性凸顯。2016年6月,中國水權交易所正式開業,作為國家級水權交易平臺,正在逐步推動我國水資源更合理的調配與流轉。2021年中國水權交易所成交單數創下歷史新高,由2020年的273筆躍升至1500多筆。可以說,目前水權交易已經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水資源調控手段。現在,水利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推進用水權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并明確指出目前用水權改革仍存在用水權歸屬不夠清晰、市場發育不充分、交易不活躍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推動用水權改革,《意見》提出:到2025年,用水權初始分配制度基本建立,區域水權、取用水戶取水權基本明晰,用水權交易機制進一步完善,用水權市場化交易趨于活躍,交易監管全面加強,...
發布時間:
2022
-
09
-
07
瀏覽次數:350
近日,生態環境部特開設“生態環境保護這十年”欄目,從不同角度展現十年間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取得的進展與成就,其中“凈土篇”指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污染風險基本得到管控。我國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健全資金保障體系、完成土壤污染詳查、實施分類管理、嚴格用地準入、加強土壤污染監管、開展先行區建設等措施全面推進。目前,土壤修復的重點擺在了耕地修復、場地修復以及礦山修復三大層面上。其中耕地修復事關食品安全一直都是主要矛盾,場地修復和礦山修復源于工業生產活動,前者污染程度較高,后者損毀性較為嚴重。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礦業發展有較深厚的基礎,但同樣是粗放增長的典型領域。遙感監測顯示,截至2018年底,歷史遺留礦山占用損毀用地規模仍有3400多萬畝。歷史欠賬多、現實矛盾多、投入不足等問題,開始在“誰修復、誰受益”的原則下探得破障的曙光。2019年,自然資源部發布了《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2020年,發改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出臺《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規劃部署了7大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5大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8大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復 重大工程,4大東北森林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6大北方防沙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3大南方丘陵山地...
發布時間:
2022
-
09
-
06
瀏覽次數:349
生態產品,說起這個可能很多人還比較陌生。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就稱之為生態產品,其特點就是節能、可再生,作為一個新興概念,伴隨生態文明發展而來,橫跨農工商,雖然你可能對概念不太耳熟,但是談到生態環境補償、生態旅游業、種養一體化、綠色有機農作物等這些具現化的代表,大家應該還是很熟悉的。2021年,我國正式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明確要求“注重發揮政府在制度設計、經濟補償、績效考核和營造社會氛圍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有效轉化”。到2025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到2035年,完善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建立。意見提出,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開展生態產品信息普查;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制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規范;推進生態產品供需精準對接;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完善縱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考核機制和生態環境保護利益導向機制;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隨即,農業農村部的《推進生態農場建設的指導意見》也提到,要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建設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在全國建設1000家國家級生態農場,帶動各...
發布時間:
2022
-
09
-
05
瀏覽次數:342
據報道,今年的中秋節可能不會像往年那樣肆無忌憚地吃螃蟹。一方面是需求緊張,一方面是價格上漲。很多蟹農甚至能按時準時“上蟹”,撐起了我國大閘蟹半邊市場的江蘇,就有不少蟹農表示,高溫影響了進食、蛻殼和進籠,“餓瘦了”的比比皆是,試吃結果都不理想,或將影響中秋上市。 這種“超長待機”、北半球極端的高溫天氣,終于還是在“逼退水位”、“區域大旱”、“能源需求飆升”、“熱射”等之后給出了“續集”。當然,好消息是,目前的高溫包圍圈逐漸縮小,強度減弱。基本上在8月的最后一天(2022年8月31日)結束。 自南方各大城市氣溫,出現了“破表”以來,探究原因的人一批接一批。近年來,全球變暖的話題在全世界盛行,我國也在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宣傳。這個道理很多人都不陌生。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的解讀也證實了這一點,加上大氣環流和“拉尼娜”事件效應一起發生,使得整個北半球開啟了“火焰山”副本。關鍵之年,關鍵目標 為保護環境,在經歷了這次“全國300多個氣象站日氣溫突破歷史數值”的高溫天氣后,環保專家們一直活躍在全球視野中,并嚴正告訴世界要正視全球變暖問題。臨界點之前,“懸崖勒馬”全面推進到溫室氣體減排的深度。而且,他們還指出,最重要的是近年來。 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說明2020年我國提出“雙碳”的目標是多么有遠見。長期沒有基礎,后期可能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十三五”末,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基本穩定...
發布時間:
2022
-
09
-
02
瀏覽次數: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