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匯、草地碳匯、森林碳匯、耕地碳匯,“碳匯”一詞的可能性正隨著“雙碳”目標的趨近豐富起來。目前,碳匯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助力環境綠色發展的新名詞,還是一項實打實具可行性的重要動詞。《海洋碳匯核算方法》將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天津市城市綠色碳匯設計導則(試行)》發布……可以見得,碳匯的形象正在從2D進入到更立體的3D空間。你聽說了嗎,目前業界認購碳匯已有替代生態環境損害修復的案例!近日,福建省一法院開庭審理并當庭宣判一起案件,經法官釋法析理,被告人自愿在福建海峽資源環境交易中心認購林業碳匯96噸(約為其違法行為造成碳匯損失量的2倍)替代其環境損害對環境造成的損失;青海黔南州也公開開庭審理了一起濫伐林木案。該案件中,被告人一方自愿認購價值20986元的碳匯量替代生態環境修復工作。該案也成為了地方首例明確支持“碳匯”價值損失賠賠償,以認購“碳匯”的方式替代性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資源案;10月下旬,四川省也宣判了地方首例流域“碳匯”案,結果顯示,被告人一方認購21噸碳匯用于替代性修復。該案認定,犯罪事實發生后至生態修復完成期間的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未得到補償,因此被告人一方被判定需購買碳匯彌補期間的流域碳匯功能損失。當前,我國在認購碳匯替代生態環境損害修復工作上的先試先行已經取得了一些效果,其在環境損害賠償工作中的價值也不容小覷。不過基于實際情況,有業內人士認為,以認購碳匯的方式替代...
發布時間:
2022
-
11
-
15
瀏覽次數:355
冷空氣已經到達,近期,全國各地正緊鑼密鼓籌備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在生態環境部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透露,2022年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等重點地區大氣污染氣象條件較為不利,易出現高污染天氣,需引起重視。一直以來,在低壓、高濕、強逆溫、供暖需求等因素影響下,秋冬季都是我國大氣污染高發的重點時段。針對這一情況,自2017年開始,生態環境部連續在重點區域開展防治攻堅行動開始,并取得明顯成效。今年年初冬奧會期間,“北京藍”一度刷屏,PM2.5平均濃度控制在了36微克/立方米,與十年前的90微克/立方米相比簡直“天差地別”。藍天肉眼可見地增多,國際社會對此也給予了高度評價,甚至將之稱為“北京奇跡”。11月13日,據韓國媒體報道,對于韓國氣象影響較大的京津冀地區,現大氣環境治理已取得顯著成效,韓國的霧霾責任不應再“甩鍋”給中國。當然,隨著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朝著縱深方向去,可供減排的空間日益收窄,目前的治理難度與之前已不是一個量級,地方推進精準管控時問題頻出,其中就包含與民生問題密切相關的——清潔取暖改造。對于“一刀切”式的封灶、封爐手段,生態環境部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重申要“確保群眾溫暖過冬”,對于進入供暖季后未完成改造的,仍繼續沿用原供暖方式;今年新改造尚不具備安全穩定通氣條件的、尚未經過一年實際運行檢驗的,不拆除原有燃煤取暖設施;山區等暫不具備改造條件的...
發布時間:
2022
-
11
-
14
瀏覽次數:343
污泥車間在整個污水處理工序中對活性污泥的活性狀態,深度處理段的沉淀分離效果都有很重要的控制和影響作用,在實際運行中要認真管理,才能保障前段工藝功能的穩定發揮。對于污泥處理段來說,保持穩定的污泥來源是污泥段生產的首要前提,也是對前端工藝的污泥有效排放的工藝運行保障。一般來說,污水廠的污泥主要來自于預處理段的初沉污泥(設有初沉池),生物處理段的剩余活性污泥,深度處理段的化學污泥,這些污泥是支撐污泥車間生產運行的主要物質,污泥車間的功能是將這些來自于不同階段的污泥中水分和固體物質通過高分子絮凝劑的作用分離開,也就是降低污泥中的含水率,使污泥的體積大大減小,并形成介于固體和液體之間的非牛頓流體形態,便于裝載運輸到污泥的后續處置地點。這是污泥處理段的主要的工藝功能,而工藝運行的細節也是圍繞這個工藝功能展開的。 首先要保證污泥處理工段的污泥來源,即前道工序的污泥排放。在污水處理過程中,隨著水的不斷流入,在物理、生物和化學作用下,污水處理過程的副產物污泥在污水處理的各種構筑物中不斷產生。這部分污泥需要及時從工藝構筑物中排出,以保證系統的穩定運行。下文將討論污泥從產生污泥的構筑物中排出的工藝細節。 在設有初沉池的污水廠中,通向污泥處理段的排泥管布置在初沉池底部,需要定期排泥。由于初沉污泥是污水在初沉池中靜態沉淀產生的,這部分污泥主要由進水中的泥砂等無機物組成,由于比例較大,與進水中的膠體、絮體...
發布時間:
2022
-
11
-
11
瀏覽次數:320
這已經是生態環境部今年第二次“點名”汛期污染問題了。2022年11月4日,生態環境部發布1-9月水生態環境形勢研判。其中指出,南水北調東線部分地區汛期污染問題突出,部分地區城鄉面源污染防治亟待加強。此前,8月份的時候,環境部研判上半年水生態環境形勢,就曾經重點提到過這一問題——部分地區汛期污染強度大等問題不容忽視。除了2次“點名”,環境部今年還曾經3次發文,對汛期污染防治工作做出部署。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表示,近年來,城鄉面源污染已逐步上升為制約水環境持續改善的主要矛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環境部在管理上引入了“汛期污染強度”,督促指導各地開展城鄉面源污染防治。未來,汛期污染治理將成為環境部一項新的重點工作,由此也將帶來許多新的商機。1 兩次“點名”汛期污染問題每個季度,生態環境部都要發布全國水環境形勢研判。每次研判,都要指出當前最大的問題。而今年二季度和三季度的兩次水環境形勢研判中,最大的問題都是“汛期污染”。以三季度為例,今年前9個月,中國的水生態環境形勢總體持續改善。據環境部統計,1-9月,3641個國家地表水評價考核斷面中,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6.3%,同比增加4.5個百分點;劣Ⅴ類水體比例為0.9%,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扣除自然因素影響后,劣Ⅴ類水體比例為0.5%),“管住兩頭”做得還比較好。但與此同時,水生態環境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
發布時間:
2022
-
11
-
10
瀏覽次數:337
在一個污水廠中,污水處理是作為主體工藝存在的,作為出水水質的直接影響工藝單元,多數污水廠也會對污水處理工藝更加關注,在日常的工作中,人員安排上,工藝設備保障上,資源提供上等都占用了廠內很大的份額。從直觀的管理上,這是沒有問題的,污水的達標運行,特別是一些控制指標的穩定達標,是與污水處理工藝密切相關的,因此投入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相比之下,污水廠對污泥處理段的關注就相對較少,從人員、設施設備、資金保障上都比較弱,甚至有些污水廠的污泥處理段運轉都不能正常,這也是部分污水廠的運行常態。 作為污水處理工藝的有機組成部分,污泥處理工段的工藝離不開污水處理工藝,差別化處理也是一種不可取的管理模式。污水處理原則上不是將污染物完全轉化為氣體排放的過程,部分污染物會轉化為微生物成分或濃縮成活性污泥。因此,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污泥是與污水凈化過程同時產生的。 當污水處理廠不斷接受和處理污水時,也會產生污泥。作為一個健康穩定的系統,產生的污泥必須從污水處理系統中排出,以保證污水處理過程的良好運行。這個工藝參數會在污泥齡和污泥濃度的控制中體現出來,也是污水廠系統控制中的一個重要參數。 首先,在運行初期,污水廠處于低量低質的負荷狀態。這種情況仍然必須在正常負荷下設計的構筑物中進行處理,這將導致構筑物中的活性污泥無法維持設計的污泥濃度。低運行負荷使得活性污泥的微生物養分不足,生長相對緩慢。即使長時間不排污泥...
發布時間:
2022
-
11
-
08
瀏覽次數:328
就在最近,《自然》雜志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中非常確定提到:“北半球在經歷了2022年的極端熱夏之后,也將會在2022年迎來極端冷冬。”無獨有偶,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指出,2022年冬季將爆發第3次拉尼娜事件,并預判今冬我國部分地區可會出現階段性低溫,且有爆發極端寒潮和出現低溫、冰凍、雨雪等災害的可能,需要大家時刻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識,做好應對工作。“拉尼娜”、“低溫”、“極寒”、“暴雪”、“冰凍”,當這幾個詞組合在一起,就意味著要想確保今年冬季污水處理穩定達標,就必須在溫度尚未發生較大變化的當下提前準備和干預。01 “超冷寒冬”將會給污水處理帶來哪些影響?1、低溫會降低生物處理反應速率由于低溫會引起微生物生長緩慢和酶促反應速度下降,必將導致活性污泥活性降低,使得生物處理反應速率下降。有關研究表明:當水溫低于13℃時,生物處理效果開始加速降低;當水溫低于4℃時,幾乎無處理效果。2、低溫生物活性受限,脫氮效率偏低在生物脫氮過程中,含氮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相繼發生下列反應:氨化反應——硝化反應——反硝化反應,最終以N2形式從污水中脫離。硝化反應的適宜溫度是20℃~30℃,15℃以下時,硝化速度下降,5℃時完全停止。反硝化反應的適宜溫度是20℃~40℃,低于15℃時,反硝化菌的增殖速率降低,代謝速率也降低。很多地區冬季的污水溫度在10℃左右甚至更低,難以達成硝化細菌以及反...
發布時間:
2022
-
11
-
07
瀏覽次數:332
有人說,元宇宙是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中國以“元宇宙”命名的企業超過570家,其中約92.47%企業成立于一年內。在國外,蘋果CEO庫克已經表示正在進行與元宇宙相關的投資,三星電子也計劃推出三星版的元宇宙。 什么是元宇宙?為什么國內外企業都想進入這個軌道?事實上,元宇宙的出現并非偶然,而是在單一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帶動了交互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技術、電子游戲技術等新一代技術的深度融合。可以說,元宇宙是新一代技術。 而傳感器是主控器的核心設備。人能感受到世界的存在,是因為我們有視覺、觸覺、嗅覺、聽覺等重要的感官。相應的,面部識別、動作捕捉、觸覺識別和觸覺反饋是幫助人體實現感官之外沉浸體驗的關鍵技術。宇宙需要收集各種環境信息,傳感器技術和信息傳輸與回收是重點。 宇宙的元概念極為流行,政、工、學、研都下了很大功夫。今年1月,深圳市福田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元宇宙”等技術應用場景,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香港科技大學日前宣布,將在元宇宙(Metauniverse)建立擴展現實雙子校園,在校園內建設擴展現實教室,并安裝傳感器、攝像機和視覺設備。近日,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元宇宙工作委員會在北京成立,將致力于理論技術、應用場景和標準共識保障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元宇宙是一個開放、復雜、龐大的系統,它可以帶來超現實的感受,但也帶來許多倫理、法律和社會規...
發布時間:
2022
-
11
-
04
瀏覽次數: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