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離不開經濟發展,同時,能源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縱觀歷史,人類在發展經濟和能源科技的過程中曾經有一段時間忽視了環境保護,但是它帶來的不良后果和啟示將警示人們在未來的長期發展中要維護環境。
縱觀目前困擾人們發展的環境問題,全球變暖就很難不提及了。一方面,全球變暖導致的氣候變化直接影響居民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全球變暖間接導致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病毒傳播威脅著居民的安全和社會發展。毫無疑問,解決全球變暖已經成為當前環境治理計劃中不可忽視的一項。
說到全球變暖,有一個詞不得不提——碳排放。雖然溫室氣體很多,其中很多與霧霾、酸雨等空氣污染問題有關,但根據目前的相關統計數據,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或者具體到溫室效應就是碳排放。二氧化碳作為大氣中一種天然的、無處不在的氣體,雖然本身沒有毒性,但是量變引起質變。
簡單來說,借助森林,大自然具有一定的固定和轉化二氧化碳的能力,而環境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借助這種自凈作用具有了一定的動態平衡。一方面二氧化碳作為植物的養料參與植物的光合作用,另一方面產生的氧氣維持自然界生物的生命活動。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類的生活和生產中會產生額外的二氧化碳。大量二氧化碳的產生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于是在自然界積累。而且由于二氧化碳在地面吸收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大氣中積累的過量二氧化碳導致環境溫度上升,溫室效應也就產生了。
那么如何解決溫室效應呢?除了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提升環境自凈能力外,“碳中和”是目前最受關注的治理基礎之一。碳中和簡單來說就是保證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技術和自然可以轉化的二氧化碳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此外,為了實現碳中和,我們必須首先避免不必要的碳排放,并加強碳監測和碳捕獲技術的發展。其中能源便是一個突破口。
目前,我們使用的大部分能源都離不開碳排放。在各國目前的計劃中,對改善這種情況給出的建議是“綠氫”,即借助太陽能和核能等方式,在不造成碳排放的情況下,將水轉化為氫能源。當然從技術角度來說還是比較難的,所以只是為儀器設備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提到“綠氫”,就必須提到“藍氫”。“藍氫”屬于目前可行的相對環保的制氫方案,即在制氫氣過程中,對碳排放進行捕集并處理,實現相對綠色環保的制氫過程。對于儀器市場來說,如何提高碳捕獲和碳處理技術也是環境治理背后的進步方向。事實上,作為地中海地區綠色氫能的生產、運輸和儲存的候選者,意大利在去年底發布了草案《國家氫能戰略指南》,對氫能的利用做出了規劃。
就我國而言,作為早期的一批《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投入從來都沒有馬虎過。此前,為了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中國在2016年發射了我國首顆碳衛星。但從目前的政策約束和支持來看,衛星遙感技術、定點監測技術和監測網建設等是充滿可行性和機遇的儀器技術發展方向。